日前,连云港市“十大城市最美建设者”名单出炉,来自赣榆刘湾垃圾填埋场的王绪明作为基层环卫工作者入围,在这份荣誉的背后,是他甘于平凡、脚踏实地,在环卫岗位上默默坚守付出21年的艰辛与努力。
早晨8时,距离市区12.4公里的赣榆刘湾垃圾填埋场显得格外空旷。皮肤黝黑的王绪明已经换上工作服,开始一天的工作,在覆盖着一层防渗膜的“垃圾山”上,一处处地仔细检查。
“防渗膜不能有破损,必须将垃圾遮盖严密,否则垃圾产生的气体或液体就会对环境产生污染。”一圈排查下来,王绪明的衣服早已湿透。他一天要在这里工作八九个小时,汗味和垃圾的臭味吸附在衣服里,很难洗掉。“洗了很多次澡都没有用,只要一呼吸,闻到的还是垃圾味。”王绪明说。
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1998年,21岁的王绪明进了钓鱼山生活垃圾填埋场,成为一名普通的垃圾清运工,随后先后担任垃圾清扫清运员,推土机、装载机操作手。
钓鱼山垃圾填埋场建于上世纪90年代,当时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。“由于垃圾填埋场库区建场时间早,工作条件恶劣,当时使用的推土机没有空调、没有门,就在垃圾堆上来往推压进行作业。”王绪明说道。“每天要处理100多车近600吨垃圾,累了只能就近歪在机械驾驶室里眯一会眼。由于入场前的生活垃圾已经开始自然发酵,臭气更加浓烈,让人难以忍受。夏天高温,垃圾填埋库区地表平均气温高达45摄氏度,高温下散发的浓烈臭气,更令人窒息难受,连眼睛都会感到一阵阵的刺痛。”
到了2018年,刘湾垃圾填埋场启用,为了保证刘湾垃圾填埋场能够按照国家标准安全卫生填埋生活垃圾,王绪明连续3个多月一直吃住在填埋场,准备启动前期工作。
为最大限度减少生活垃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,刘湾垃圾填埋场的所有作业单元均采用HDPE膜(雨污分离膜)进行焊接覆盖。王绪明说,“雨天HDPE膜上汇聚了雨水,一张长50米、宽6米的膜重达1吨,没有6个人根本拉不动覆膜。”
平日里,王绪明每天早上一到岗,就要带领工人们进入垃圾库区里掀膜,垃圾里经常会夹杂硬物,为此,他们必须穿上雨鞋、防护面罩保护自己。“填埋场空气中沼气浓度高,再加上HDPE膜吸热性非常强,填埋场夏季温度近50摄氏度,工人们身上的衣服没有一刻是干的。冬天,填埋场早晚温度通常都是零下几摄氏度,穿再厚的羽绒服都抵挡不了渗骨的寒意。”王绪明形容这样的工作已经渐渐习惯。
每年汛期,刘湾垃圾填埋场都会紧张有序地开展防汛安全检查,王绪明积极组织人员车辆拉土筑坝,修砌储水池,添置消防、抢险工具,检查设备用电安全,保证了填埋库区在雨季中平安度汛。
工作的特殊性,让王绪明无暇顾及家庭,也没有休过年假。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起居,接送上下学,妻子主动辞了工作。王绪明说:“最让我愧疚的就是没有时间照顾家庭、陪伴孩子,让妻子独自承担了教育培养孩子的重任。”“很多次,我也问过她会不会埋怨我,她总是回答说‘不’。我知道,她是在安慰我,但是既然做了这份工作,我就一定会做好。”王绪明说。与垃圾打了21年交道的王绪明,始终用党员的准则严格要求自己,重活、脏活全部包揽,诠释了新时期“宁愿一人脏,换来万人洁”的环卫精神。